在成都科学城腹地,一座以“工业上楼”为特色的都市工业标杆正悄然崛起,它不仅是城市空间集约化利用的范本,更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力引擎。
传统工业往往面临土地资源紧张、生产与城市功能割裂的难题。凤栖谷科技创新产业园以“工业上楼”为核心,将生产环节垂直化布局,通过4-13层的高层厂房设计,实现土地利用率提升300%以上。这一模式不仅解决了“工业大象”与城市空间的矛盾,更通过产业链的垂直集聚,让“上下楼变成上下游”——同一栋楼内可完成研发、小试、中试到产业化的全流程协作。
实践启示:
凤栖谷以“生产、生活、生态”三生融合为目标,构建了科研办公、生产制造、物流中心、低碳公园等功能模块。通过南北景观轴线与5条视线通廊,将自然光引入厂房,减少能耗的同时提升工作舒适度。
核心亮点:
项目开创“建设即招商”模式,通过“定制化厂房+政策包”吸引链主企业。例如,天齐聚合新材料总部入驻前,园区已为其定制专属实验室和生产线,缩短投产周期。园区搭建“3F服务体系”:
截至2025年4月,凤栖谷一期已入驻天齐聚合、傲势科技等4家龙头企业,储备意向企业8家,涵盖新材料、无人机、传感器检测等前沿领域。以天齐聚合为例,其研发的3D打印医疗材料已进入临床试验,预计2026年实现规模化生产。
凤栖谷聚焦“航空航天、集成电路、新能源”三大方向,避免同质化竞争。建议其他园区结合本地资源禀赋,选择2-3个细分领域深耕。
借鉴凤栖谷“双向揭榜挂帅”机制,鼓励企业发布技术需求,科研机构揭榜攻关,形成“需求-研发-应用”闭环。
凤栖谷的实践证明,工业与城市并非对立。未来,随着二期46万平方米载体建成,这里将成为成渝科学中心成果转化的核心枢纽。其经验可复制至其他城市,为破解“大城市工业空心化”提供新思路——通过空间重构、产业升级、生态融合,让工业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。
(本文数据与案例综合自公开报道,仅供参考)